2011年,46岁的石家庄富商李兆廷从国资手中收购同城上市公司宝石A ,更名为东旭光电,成为当年资本市场国退民进的代表性事件之一。
随后的几年,东旭光电业绩和股价表现蒸蒸日上,公司市值一度超过千亿,李兆廷也一度成为石家庄首富,迎来人生巅峰。
此时的李兆廷或许不会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千亿商业帝国,会在8年后遭遇退市的命运。
01 双重退市,巨头陨落
东旭光电的退市命运,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4月29日晚,也就是A股年报最后截至日的前一天,东旭光电发布了无法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的风险提示性公告,第二天公司应声跌停,并进入停牌状态。
7月5日晚间,两个月停牌期届满的最后一天,ST旭电“压线”披露了最新财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45.64亿元,同比下降22.55%,净利润亏损16.04亿元;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13亿元,同比下滑11.19%,净利润亏损2.97亿,下滑31.97%。
▲来源:同花顺
业绩的低迷其实在情理之中。此前公布的2019年到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最近几年营收规模早已腰斩,净利润已连续4年亏损,总计亏损额接近100亿。由于新的退市规则取消了连续亏损的退市条款,低迷的业绩,并不会带来退市风险。
真正要命的事情,是公司财务上的疑点及不规范情况。
早在2019年,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存贷双高的情况,就曾引发市场质疑。2021年-2022年,公司财报连续两年被审计部门出具保留意见,市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质疑进一步加深。
7月5日晚间发布的2023年财报,再次被审计部门出具保留意见,同时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背后原因之一或许正是控股股东东旭集团非经营性占用了公司资金95.95亿元,该笔资金占到公司当期经审计净资产的45.64%。
一切终于水落石出,原来公司的钱果然被控股股东占用了。
根据监管要求,公司股票自7月9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所有被占用资金必须在6个月内归还,否则将触发退市机制。
市场并没有再给东旭光电任何改错的机会。
7月9日复牌之后,公司股价连续一字跌停,中间没有任何资金救市迹象。截至8月14日,ST旭电连续28天跌停,股价连续20天低于1元,触发“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面值”的退市条款。
流动性极小、更容易拉升的B股,也没有成为东旭光电的救命稻草。
早在2022年11月,东旭光电B股就已率先跌破1元大关,此后近两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回到过1元以上,截至8月14日,ST东旭B已经跌至0.16港币,约合人民币0.145元,远远低于A股价格。
8月15日,ST旭电和ST东旭B双双停牌,面值退市最终尘埃落定,昔日市值千亿的巨头,也很可能成为今年首家AB股同时退市的上市公司。
02 由盛及衰,浮华落幕
与很多如今陷入退市泥潭的上市公司一样,东旭光电也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经历。
2011-2016年间,也就是收购宝石A之后的5年间,东旭光电表现出超强的成长能力,营收涨了近40倍,净利润增长了10倍,股价区间最大涨幅超过4倍。
如果把时间扩展到2008年10月底至2016年9月中旬,东旭光电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超过25倍(按前复权计算),市值最高突破1000亿,是当时市场炙手可热的超级大牛股。
东旭光电的辉煌过往,一定程度来源于资本市场的神奇力量。
多年前流传的一个段子是:“未来的某一天,你坐在一辆新能源电动车上,车载屏幕一边帮你播放音乐,一边帮你导航,而这辆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是石墨烯技术的电池。”一个简单的场景,包含了新能源汽车、OLED屏幕、石墨烯三个时髦概念,而这三个概念,东旭光电都有涉及。
2013年,东旭光电开始布局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生产线,最终成为全球第四、中国最大的玻璃基板生产商,一度拥有国内唯一全套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工艺及装备制造能力。
2014年,公司开始布局石墨烯产业,并推出全球首款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产品——充电宝,成为国内石墨烯产业化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2017年,东旭光电收购申龙客车,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发展巅峰期,东旭光电曾入选“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位居榜单第二名,身兼多重热门概念也让其在A股市场备受青睐,光股票增发的融资金额即超过200亿。
但是,多元化布局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持续的成长,石墨烯产业化过程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的表现也乏善可陈,公司的业绩底盘,还是早期的光电显示行业。
事实上,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不仅需要极高的资金投入,也需要极高的技术储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持续的研发高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2019年到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