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如何“负重突围”
发布时间:2019/10/7 4:12:13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如何“负重突围”

        新形势下,中小制造企业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础。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面临转型难、创新难、融资难,应深入分析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瓶颈的深层根源,通过完善中小制造企业的创新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探索行之有效的融资途径来保障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顺利突围。
  完善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创新的政策,积极培育 “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及技术“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打通中小制造企业融资通道,运用精准、可操作的财政政策。
  智库观点
  尹训飞 文扬 郭颂
  新形势下,中小制造企业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础。与此同时,在当今世界制造业经济整体低迷、全球总需求和制造业效益“双下滑”的不利局面下,中小制造企业顺势突围面临很多困难。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面临共性的“三难”问题,即转型难、创新难、融资难,应深入分析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瓶颈的深层根源,通过完善中小制造企业的创新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探索行之有效的融资途径来保障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顺利突围。
  中小制造企业存在“三难”
  (一)产品输出过于“单一”,转型难。一是中小制造企业过于重视产品,忽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作用。调研中发现,受“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传统思维的影响,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长期赢利点在于较为单一的产品销售,布局在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停留在价值链的底端。企业的订单数量和产品价格受供给行业的景气度影响较大,单一的产品结构也易受经济周期影响。往往寄希望于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的战略,缺乏通过提高产品价值来赢得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的意识。二是区域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地级市的区域产业链环节往往集中在多家中小制造企业,行业景气时由于需求端旺盛掩盖了供给端的结构性过剩,一旦行业效益下滑或出现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小企业往往采取以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价格进行竞争,加之要素成本的不断提升,致使行业下滑时企业负重难行。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失去的不仅是市场份额及产品竞争力,同时也将丧失新一轮产业链 “卡位——布局”及转型升级的机遇。
  (二)人才存在结构性“断层”,创新难。
  一是研发人才局部断层现象严重。调研中发现中小制造企业研发人才往往呈现出以下特性:高级研发人员由于高薪及管理层职位诱惑呈现出稳定状态;低端研发人才由于自身掌握技能不足也趋向于稳定,一般创新能力差且需要长周期培养;中层研发人才由于具备创新能力之后倾向于流失到周边一、二线或省会城市,因此研发人才呈现出“分散两端,中间断档”分布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中坚力量和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流失增大了创新的难度。二是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为创新人员的抓手及着力点匮乏,突出表现为平台、仪器、专业知识培训、对外合作交流等创新环境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激励机制不成熟,研发人员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并未真正摊销到科研人员,加之部分中小企业对依靠创新投入来实现企业转型抱有怀疑或观望态度,对前期投资和后续不确定的产出效益心存疑虑。
  (三)信贷易存在“产业性歧视”,融资难。一是信贷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全部亮红灯。我国的产能过剩行业是结构性的,并非产能过剩行业中所有企业都是以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形态存在。另外,加之中小企业自身信贷资产不具有优势,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依赖于银行贷款等高成本的间接融资手段,致使包括部分“专精特新”及“单项冠军”在内的制造企业也无法及时通过外部融资实现规模扩张,增大科研投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部分产业基金、贷款周转金、中小企业专款保证金等效果未达预期。调研中发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试图通过财政资金和杠杆作用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但是受制于机制及模式尚未成熟,资金使用的边界条件尚不清晰,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既不利于财政资金及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致使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后陷入盲目增产扩建的怪圈,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瓶颈的深层根源及逻辑
 
版权所有: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协会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广安大街美东国际B座
电话:0311-86054885 邮箱:hbszxqyjscxfwxh@126.com
本网站为服务于河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会,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冀ICP备150224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