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迈进
“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统筹推进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内的三大战略的阐述,在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多来,河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协同发展带来的好处。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未来河北仍将扎扎实实推动协同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在三大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在协同创新上谋求新进展,在补齐短板上继续攻坚,确保年内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协同发展近期目标。
三大领域再突破
——打造综合交通体系,谋求生态共建共享,力推产业相融互促
一家企业的产业迁移路线图,见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巨大成效。
“我们的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北京,液晶玻璃基板制造落户石家庄,新能源产业布局到张家口,高科技产业园落户到廊坊永清。”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东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兆廷,跟记者聊起了企业项目分布情况。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这家企业各产业板块重新洗牌,为东旭未来发展织就“梦想大网”。
在京津冀,企业升级转移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河北乃至京津冀的产业格局加速重构。
“三年来,我省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集中力量推进,协同发展叠加效应显现,拿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代表委员们认为。
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打通12条、共计1400余公里的高速“断头路”和干线公路“瓶颈路”,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污染治理联防联控联治,2016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35.2%,三年来累计植树造林1546万亩。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去年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累计签约引进北京商户23140户,入驻5440户,有序疏解了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
以前的成绩,化作河北推进三大领域实现更大突破的动力。“未来我省在三大领域要做的还很多,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推动协同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
“当前,京津冀地区是全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其中,河北面积占比最大,生态空间拓展潜力最大,是京津冀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主战场。”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政协副主席祁万利表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北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基础和京津冀三地协同共建机制的有效运转。
他认为,生态环境保护要实现共建共管,打破行政区划很重要,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统一规划、联动机制、合作模式。
在产业领域,从单一项目的迁移到批量项目承接,我省承接产业、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更精准了、效率提高了。“但面向未来,各地仅靠自身固有的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要想形成大规模、高品质项目的产业集群和产业支撑还远远不够。”一些代表委员说。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需要在加快承接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全国人大代表、沧州市委书记杨慧表示,目前我省正在重点抓好曹妃甸区、渤海新区等11个省级重大承接平台建设。就沧州而言,将着力提升沧州现代产业基地、渤海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任丘石化产业基地三大平台承载能力,同时围绕全市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战略支点。
“河北还要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与京津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代表委员们说。
在交通领域,我省正在着力打造互联互通、现代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未来推进交通一体化进程,河北不仅要加强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更要打造三地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促进政策法规统一。”一些代表委员建议。
协同创新再发力
——提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最大限度引进京津技术到河北转化
“目前京津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3月5日下午,在河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小亭发言时说,首都的优质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密集丰富,拥有大量部属高校、尖端科研院所和超过40%的两院院士,天津职业教育优势明显,而河北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京津。李小亭代表的发言直指要害。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