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药产业 需补一剂“标准”
今年以来,中医药行业利好政策不断。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医药标准化项目,国家发改委为此投入7.37亿元,直击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问题。
作为传统中医药大省的河北,能否抓住机遇升级为中医药强省?近日,记者走进“中药之都”安国,探访河北中医药企业在标准化之路上的困境与突围。
中药材生产重“量”轻“质”
9月21日,在位于安国市伊康药业有限公司的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温室大棚内,基地主任裴志立指着长到一指多高的祁菊花、祁紫菀、瓜蒌等中药材种苗说:“这些种苗是基地科研人员多次改进的优良品种,科研人员还负责讲解种植规范和技术,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在安国中药材种植户当中推广开。”
裴志立坦言:“人工锄草捉虫、不施化肥长出的中药材,跟普通中药材相比,肉眼看不出差别,结果是好药卖不上好价。这样一来,大多数中药材种植户往往只关注产量,不愿意遵循耗费人力物力的种植规范,药材质量势必下降。”
“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地方生长种植,药效也不相同。药材好,药才好。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已经迫在眉睫。”省人民医院原中医科主任张秋才说。
分析资料显示,目前中药和日本汉方药在世界中药市场所占的份额分别为5%与70%,悬殊差距背后主要是由于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技术规范与标准的缺失。
9月22日发布的《药品流通蓝皮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中药材储存养护技术落后,中药材违规使用硫磺与磷化铝熏蒸的现象比较普遍;中药材物流标准体系不完善,行业管理不到位,流通效率低;中药材制假售假严重,染色掺假甚至以假充真,已经严重影响到中药的疗效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危害到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金木集团董事长、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钮立卫表示:“中药材有几千种,每种饮片都制定质量标准谈何容易。现行中药质量标准一般是参照西药质量标准确定的,这种通过个别有效成分判定质量的标准,对中药质控效果不佳,亟待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
中药标准化应从产地源头抓起
“药材质量要得到根本好转,种植基地必须自觉遵守药材种植标准及规范,严格管控种植质量,同时要加强政府部门监控的力度,把监控延伸到产地源头。”裴志立说。
他介绍,安国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成立3年来,以河北农林科学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单位,与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共研究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16项。目前,滦平、涉县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也正在为当地的道地药材培育优良品种。
2015年9月25日,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安国设立河北中药材检测中心。该中心可检测中药材掺假、功效成分、浸出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等90个项目,成立以来先后与70余家中药饮片厂签订技术服务合作协议,为企业中药材种植、原料采购验收、炮制加工、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的检测服务。
该中心副主任孙宝山说:“这些检测,帮助安国中药材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今年1-8月,保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国办事处共检验检疫出境中药材727批、7447.29吨,货值4633.6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7.58%、190.07%和288.55%,主要出口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
孙宝山介绍,河北中药材检测中心和保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国办事处一道,帮助企业了解国外中药市场准入规则,并在种植、加工、中成药质量标准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今年以来,已帮助安国13家中药企业开拓了新市场,提升了安国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省农业厅厅长魏百刚建议,中药材产业链条长,涉及种植、加工、流通、储藏等多个环节,但种植是基础。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的要求,突出单品,规模发展,着力建设一批中药材生产大县。
标准化助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一中医、一脉枕、一排毫针、望闻问切、三两句点破、十来剂药包,这是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印象。现如今,中药不仅是熬制的药汤,还有颗粒针剂;中医工作地点不光在诊所,还可能在实验室;药材交易也不一定在集贸市场,也可能在网络。
中药配方颗粒代表了中药饮片行业的转型发展方向,也是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河北诸多中药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瞄准了这一领域。
神威药业于今年4月进入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该集团负责中药配方颗粒技术标准研究的李军山表示,神威药业自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研究以来,瞄准国内外最高端的研究手段与标准,将现代中药最高技术水平的中药注射剂生产技术与质量控制理念全面应用于中药配方颗粒研发过程,将传统汤剂的煎煮方式与现代化的提取理念相融合,建立了涵盖700多个常用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质控体系以及质量标准,首次提出了“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汤剂”的概念及其调制方法,解决了中药配方颗粒真伪难辨、优劣不分的问题。